(一)佛在世时,如何接引信众皈依?佛在世时,当然由佛陀直接引渡信众皈依三宝。大部分的信众,在听佛说法后,闻法欢喜,希望皈依佛教,而自愿发心皈依佛教,不像前述列举的现在皈依的心态那么复杂,(有拉着去皈依,还愿皈依……)(见第第三题目所述,:「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」一文)。当信众皈依佛时,佛陀为他做证明: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佛教徒,成为正式的在家居士。
1、佛为众生说了些什么法?答:综合大、小乘经典所载,佛在世时,随有情众生各各根器差别,而宣说了五乘佛法,当知「乘」就是道路、船、车的譬喻,亦即是运载之意。「五乘」就是指五种由浅入深逐步运载学佛之人踏上成佛之道的修行之法。换句话说,成佛之法,就是由修持五种由浅入深的修行方法而成就。五乘,即是:
首先必须明白,宗派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,由中国修学大、小乘佛法的祖师大德依其所研习的经论为名而创立的。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,有八个之多,再加上小乘的俱舍宗、成实宗,总共是十个宗派。这十个宗派,就是:1 俱舍宗-以俱舍论为主。
当然是从『地藏经』开始学习。凡是初入佛门、初皈依的佛教徒,绝大多数都是以诵『地藏经』为认识「大乘经典」的起步。笔者最初学习「佛经」时,也是以读诵一百多部『地藏经』为入门。然而为什么许多佛教徒都会以读诵『地藏经』为认识「佛教」的开始呢?当然是有原因的。
1、首先来认识佛是什么意思?当知佛是梵语buddha的音标,全名称为「佛陀」,翻译为觉者,即觉悟真理之意。2、佛觉悟了什么真理?既然佛是觉悟真理之意,那么佛到底是觉悟了什么真理?当知佛是觉悟了宇宙万象及世间一切人、事、物的因、缘、果、报之理,以及出世间修证成佛之道的圆满、究竟、大解脱的真理而「究竟成佛」。
初学之人当然应该从「释迦牟尼佛传」中去认识佛陀为什么要出家?出家后如何修行?如何为众生说法?什么时候离开世间?为什么要证入涅槃?……但是如果「看不对传记」,对释迦牟尼佛终生所说「法义」局限在「历史考证佛经源流」的原始佛教上,就是「小乘经典」──《阿含经》中,或者走入一类「密教徒」所说「即身成佛」──在这一生中就能究竟、圆满成佛,或者在「十几世中」就能圆满成佛的「错误知见」去认识「佛陀的德行」。那么你初入佛门对「法」的认识与观念就已经被「误导」。
初学的人皈依佛后,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──释迦牟尼佛传,但是现代的「释迦传记」有多种版本。有不具备宗教情操的学者写的「释迦传记」。有否定大乘佛经而依南传经论编写的「释迦传记」,又有其他版本的「释迦传记」。
皈依三宝后,首先应该明白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不同于世俗人的特殊智慧,值得我们去皈依、学习呢?我们首先从佛的姓名中来了解:「释迦」二字是「族姓能仁」之意,「牟尼」二字是「寂静」的意思。意思是说,佛的究竟智慧及无上慈悲是从发自内心寂静的定慧证觉中,进一步去引渡众生而产生而完成。笔者在接触台北有一位女居士于皈依学佛起,一直把佛看成修养很好的人,只是俗人中的世间圣人,没有从佛证觉的出世间的大智慧、大禅定、大慈悲来了解「佛」的特殊意义。
佛为何要初学之人在僧众面前做「皈依仪式」?其一,初入佛门,一定要有善知识导引,才不致盲修瞎炼。其二,当知初皈依在佛前由「引证师」带领「信众」发愿,这颗誓愿心会存放在八识心田中增加对皈依三宝的信心,又可以和「引证师父」结清净法缘,来世再遇到佛法时,你就会发出要皈依三宝的信心,这颗清净信心、皈依的誓愿心,会生生世世带下去。
(一)有少数信众在佛前自誓皈依,为什么?这里指的皈依是初学之人到「出家师父住处」去办理「皈依仪式」。当然不是一定要办理「皈依仪式」,才能成为佛教徒。当知办理「皈依仪式」是「遵佛遗教」。尤其需要明白,最初皈依的心态及最初亲近的善知识(亲教师、依止师),足以影响、决定广大的信众日后学佛的方向…… 。所以分辨最初「皈依时的心态」及分辨皈依时善知识指引你入佛门的学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。
首先必须明白,皈依三宝是学佛入门的第一步,好象在打地基一样,如果最初进入佛门的方向、观念正确,你就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。笔者是在民国六十五年皈依佛教的,但是当时对皈依三宝中「皈依本师」意义的认识并不正确,原因是当初带引我进入佛门的『行者』自己对「皈依师」的理解有所偏差,所以导致笔者乃至现世中广大的的信众,最初对「皈依师」的「身分」到底指的是谁,皆有所误导。笔者皈依经过数年后,才在参访「某法师」对「皈依师」身分的解释下,突然醒悟,原来我的皈依佛不是某某法师,而是「释迦牟尼佛」。
当然不论已皈依、未皈依,只要心向佛法僧三宝.都可说是佛教的信众。但是如果当初皈依佛教时,不是为了追求佛法真理而皈依,在皈依佛门后,没有善知识的督促、开导,自然生不起学佛、向法的心,纵然经过了很多年,仍在门外徘徊,而当别人问起自己的宗教信仰时,却沾沾自喜说:「我是佛教徒。」这是目前教界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普遍存在的现象。有的人虽然在皈依佛教后,涉及佛书.但因看书太杂.没有一个由浅入深的中心指标,当别人问及佛教的中心思想时,却不知如何回答。
综合时下一般信众皈依佛教的心态,约略可分为十二种:1 第一种人:确实是为了追求佛法、真理而皈依。这种人因为皈依心态正确,就会在求法的求知欲的引领下,对法的认识和学习进步最快,成就也最大。我们看,有一部分真心求法的人,深入法要后,有可能将身心完全投入修行、弘法的行列。这都是由于皈依时的初发心正确,而必然产生的结果。如有一位年轻女居士,告诉我说,她学佛到今天,有想要出家的念头,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?我回答说,代表你在学法的求知欲上,不断在进步,但学佛不一定要出家,也能为佛教贡献、修行。
刚学佛的人,首先要了解的,是皈依时候的观念问题,是否正确,学佛的第一步观念问题,如果正确,就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。我是在民国六十五年皈依,那个时候的皈依观念并不正确,一直到七、八年前,亲近具有正确的皈依观念的善知识与深入经藏,才真正了解佛、法、僧三宝的实质内涵。
我们都知道,信佛、学佛最重要、最根本的基础问题,就是要正确认识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的意义与目的,才能在正确皈依三宝的洗礼下,顺利的往学佛的道路前进。其刚皈依时候的「引证师」,就是我们出家众,对初入佛门之人观念上的带导,非常重要。可以说,你今天由那位法师引入佛门,如果没有其他特殊因缘,就会跟着这位法师的佛法知见来认识佛教,出家也是一样(如剃度师等)。假若这位法师是学禅宗的他就会带你往禅宗的知见来认识佛教。
佛教徒为何要拜佛呢?是佛需要我们拜吗?还是我们需要拜佛?佛就是觉者。是对一切事、理都明白清楚的人。他了知宇宙中千千万万种事物,各种相似与不相似,相同与不相同的生命形态。因为佛对于他们的生活、身体和心灵的习气全部了解,所以能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只要众生肯学习,肯依照他的话去做。
“佛在世时,佛涅槃后,佛陀以及佛弟子是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?”现在将这个题目分成五个重点来向大家说明:(一)佛在世时,如何接引信众皈依?佛在世时,当然由佛陀直接引渡信众皈依三宝。大部分的信众,在听佛说法后,闻法欢喜,希望皈依佛教,而自愿发心皈依佛教,不像前述列举的现在皈依的心态那么复杂,(有拉着去皈依,还愿皈依……)(见第第三题目所述,:「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」一文)。当信众皈依佛时,佛陀为他做证明: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佛教徒,成为正式的在家居士。
佛教团体,最重纪律,受了戒的人,习过威仪,自然动作合礼。普通学人,何能懂得,不免招惹讥笑,特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,作个参考。①入寺——入寺门后,不宜中央直行,进退具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,入殿门里,帽及手杖须自提携,或寄放他室为佳,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。
问:天还没亮,寺院就打板了,必须这么早起床吗?答:是的。早起床,这是佛陀的教导。佛陀在《遗教经》上说过:“汝等比丘,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!”所以,我们应该早起,勤奋修行。问:皈依共修和听佛学讲座时,中途有事能不能退出?
佛陀教诫四众弟子,形仪必须庄严整肃,内检其心,外束其身,动静举止,皆应如法。“威仪乃无言之教,堪发有情之信”。佛弟子行住坐卧具足威仪,不仅能调伏烦恼,身心寂静,人格风范也可以感化众生。因此,规矩礼仪是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之门,是学佛的基础。
1、对佛应有的礼节:佛是指佛教的教主:释迦牟尼佛,以及由他所说出、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。譬如:弥勒尊佛、药师琉璃光佛、阿弥陀佛等等。对于佛--当我们见到佛陀时,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?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国度,是要行五体投地的大礼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“顶礼”。顶礼就是以头面向地礼佛足;这是一种最恭敬的仪式。因为,人所最高贵的,乃是头顶,而人最卑下的,则是双足。以最高贵的头部顶礼在佛足前,自然,是表示了内心无比的恭敬。
昔莲池大师于律藏中集诸要义,着威仪门二十四章,以便学者易于记忆,简而易持,久之相习成性,则于戒律,必无瑕疵矣!无如今世沙门,弊习尤多,有非斯篇所能尽及者。又近时一班新进居士,发心虽猛,而于行仪,多未合法。夫学佛乃超凡入圣之事业,有一分恭敬,即有一分道德。若行仪未审,而能自修有得,深入佛道者,盖未之见。
佛教有它的礼仪方式,其中有些是直接由佛陀时代留传下来的,有些是参照当地民俗礼仪而制定。遵行礼仪可广植善根,并非只是作作样子而已。在此简介南传佛教礼仪,使台湾南传佛徒有可依循的参考。一、礼佛:入佛寺、禅修中心、精舍、塔,应至佛殿礼拜,行合掌礼或三拜礼,平时见到供奉的佛陀塑像,应在适当的位置行合掌,乃至跪拜之礼。虔诚的佛徒有时遥见寺、塔即行合掌礼。礼拜时,每一拜都以跪姿行之,不用起身。礼拜时,可默念南无释迦牟尼佛、三归依、或忆念佛陀的九个名号,或祝福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。若绕佛
在末法时代,清浊不分,什么叫清净?什么叫愚痴黑暗?各走各的道,有些人认为很聪明,在佛教徒看来却是非常的愚蠢,本来一言一行之间也能积很大的功德,而他不去做,只捡没有利益的去做。你对别人做的事不随喜不赞叹就算了,有的还谩骂讽刺,你说这对你有什么好处,但是未来的果报就太多了。甚至于把地藏像丢到厕所,或看见别人礼拜,反生起嗔恨心,不晓得多少劫,不可思量的劫数的果报等在前头。
佛门的礼仪是维系正法律伦理的制度、折服我慢、礼敬者受福、正法住世等,它的意义非常重大。礼敬之事,佛门四众弟子应实践、拱护,这是不关繁文缛节,不关时代变迁。未学得礼敬、恭敬法者,应放下身段,学习佛门的应对进退诸礼仪,切莫执取世俗的平权观念,自生学道的障碍,而在无形中,增长恶业及损失法益与福利。
学佛女众六禁忌 不少学佛的女众,是在现实遇到困难或感受到苦痛以后,才来学习佛法的。在学法初期,由于不懂佛理和戒律,在亲近法师或其它男众的过程中,往往发生思想和行为的颠倒和错位。举例表现如下: 1、把师父当精神病医生,不是为求解佛法,而是偏离成
一、恭敬。1、作为一名佛弟子,首先应当恭敬三宝,以佛、法、僧为唯一信仰和皈依。僧人,是三宝的代表,是传承佛陀教法的根本和支柱。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奉献给佛教,必须履行守持戒律、勤修止观、传续正法的义务,肩负劝导世人、教化众生的职责,是广大信众的心灵导师和道德楷模,应当受到恭敬与尊重。
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,有很深的含意。现在如果你还不能够体会到礼佛深义的话,没关系,你可以按照你原来的礼佛方式来做,后面会跟大家再解析礼佛的深义。现在大家就找一个适当的位置,以后这个时段你进来的时候就是礼佛。这样,一方面是运动,一方面也可以让你的身心很柔软。这也是一种动中禅的修法。你清醒明觉的觉察,你当下的每一个动作细节,它会让你的身心很柔软,能够培养出你感恩的心。有感恩的心,你的法喜就会一直的泉涌出来。现在大家就开始,选择适当的位置,用你原来的方式来礼佛。方式不拘
走进寺院,会遇到一些出家人,怎样和他们打招呼?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?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。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,有特定的规矩。比如一寺的主持叫“方丈”,也叫“住持”。住持是“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传承”的意思。一般人容易把“住持”写成“主持”,这不仅是文字错误,也是理解上的错误。”方丈“的原意,即一丈见方之室,又作方丈室、丈室。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,也叫函丈、正堂、堂头。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,进而用来指住持的居室,后来又转为对住持的尊称。
佛门基本礼仪 第一节、敬佛 第二节、敬法 第三节、敬僧 第四节、四威仪 第五节、佛门日常礼仪 第六节、供僧 第七节、放生 第八节、造寺、造佛像 第九节、印经 第十节、荤腥与吃素 第十一节、法供养 第十二节、受戒 第十三节、打七 第十四节、佛教的节日 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