具足清净律仪有什么功德利益?
2021-04-06 [佛学常识]
戒为无上菩提本,世人应当持净戒,若人坚持以净戒,是诸如来所赞叹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中讲到具足清净律仪,有十种功德利益:
第一,持戒者观察自己戒律清净,心里没有生后悔心,由于没有悔心,欢喜油然而生,身也会得到轻安殊胜的快乐。精进修持而后心得到定,由于定力便能如实知见种种过患。生厌离心,离染心得解脱。知道自己以得解脱,将来于无余涅槃界当般涅槃。
第二,持戒者临终时内心没有悔恨,是贤善而死。因为他作如是意念:我持戒修行,没有作恶,身语意作的都是善行,一定往诸善趣。
第三,持戒者由于戒香普熏,四面八方都能听到称扬,歌颂、赞叹他的声音。
第四,持戒者不论休息、还是用功办道时。昼夜六时都能远离一切身心热闹。
第五,持戒者常常有诸天善神来护佑,不被受到侵害。
第六,持戒者对于他人的凶惨暴恶,内心不会思虑其恶行,也不会惊恐怖畏。
第七,那些天生欢喜杀生的人们,及持戒者的怨敌恶友,虽然有机会报复。他们会因为他现在受持具戒,态度会有所改变,要么作护法来守护,要么化敌为友,要么中平,不好不坏。
第八,由于戒律的增上力,持戒者不为魍魉,药叉,宅神、非人来恼害,反而常为守护。
第九,持戒者所需要的衣服、饮食、卧具,医药,及等生活资具,因持戒功德力尔无有缺乏。亦为国王大臣、黎民百姓、大富长者,商主等恭敬尊重供养。
第十,持戒者所有一切愿望,皆能称心所愿。临终天上人间随愿往生,乃至得般涅槃。
再者,佛法久住世间,非戒不立。佛在涅槃时教诫弟子,以戒为师。戒为各大宗派所共学,非单律宗独自受持。因为戒定慧三无漏学,修学次第,以戒为基础,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。戒定慧三学又是密不可分,如鼎之三足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再者佛有七众弟子,都是由于受持的戒律不同而分别安立。戒又名别解脱,持一分戒,得一分利益,得一分烦恼解脱。无论在家出家,戒侓是首学,皆应当受持。
虽然不能持戒圆满,但也应对戒律,持尊重敬仰敬畏之心,尽己所能受持戒法。因为持一分戒都得不可思议的利益,何况更多。经云:“名人能护戒,能得三种乐,名誉及利养,死得生天上,戒净有智慧,便得第一道。”
热文推荐
-
何为佛教中的五荤?
1、《梵网经》中的五荤 《梵网经》曰:若佛子不得食五辛:大蒜、茖葱、慈葱、兰葱、兴渠,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。若故食,犯轻垢罪。 2、《楞严经》中的五荤 《楞严经》曰:阿难!一切众生,食甘故
-
如何烧香?最全的烧香图解(内附视频)
如何烧香?一、上香时,用大拇指、食指将香夹住,余三指合拢,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,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,接受香供养。二、如果人很多时,将香直竖向上,以免烧到他人,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,举香观想拜佛。三、上香时以一支为宜,若要上三支香,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(口念,供养佛)、第二支香插右边(口念供养法)、第三支插左边(口念供养僧)、合掌(供养一切众生,愿此香华云,遍满十方界,供养一切佛,尊法诸贤圣)。
-
弥勒佛什么时候出世?解析佛教中为什么弥勒佛是未来之佛?
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,虽然他被称为是佛,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。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?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,普度众生,它是慈悲、宽容、乐观的化身,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
-
为什么诵经拜佛能改变命运?
学佛的人都知道,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,我们种下什么因,就得什么果。种善因得善果,种恶因得恶果。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,惟人自欺,无视因果。到头来,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。我们常听到“业因”和“业果”这两个名词,而“业”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,当产生结果的时候,就是业果。
-
什么是布施?
布施,六度之首,即以自己所有,普施一切众生,内容分为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,但布施的来处,必须是清净的,不违反国家的法律,同时施者心不骄慢,受者心怀感恩,是「能施、所施及施物,于三世中无所得;我等安住最胜心,供养一切十方佛」的清净布施。
精彩文章
-
受戒与学戒是什么意思?
(如瑞法师) 受戒,我们常说的出家指剃度落发,实际这只是现了出家的相,称为形同沙弥、沙弥尼。受了沙弥、沙弥尼十戒,才拥有出家人的戒体,也就是说才算真正出家,称为法同沙弥、沙弥尼。此处的受戒,指在家菩萨出家得受十戒。《萨遮尼揵经》云:“如来功德之身,以受戒为本,以持戒为始。”
-
简单而不简陋,化繁为简,让生活不累
(灯云法师) 《道德经》曰:“大道至简,衍化至繁。”《信心铭》日:“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;但莫憎爱,洞然明白。”是故,简之又简,以至于空,是名心悟。为了分析说明,就得化简为繁;为了归纳总结,又得化繁为简。虽然简单,但不缺乏;而简陋之中,多有欠缺。所以,简单的生活模式,不累;简陋的生活条件,难熬。
-
道融法师护持佛法的故事
(大安法师) 当年的长安僧团以鸠摩罗什大师为首,他座下有八位高足弟子,其中有个叫道融的,他的辩才很好,记忆力也很强,内外的典籍都能够记忆下来,觉悟程度也很高。当年有一个狮子国的婆罗门,听说长安的佛法很兴盛,他读了很多的经典,博学多闻,很擅于辩论,他就找上门来要跟长安的僧人辩论。
-
为什么善良的人总是受伤害?
(道悟法师) 做了什么善良的事情?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呢?就是你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,你说善良的人老是受伤,那你做了什么善良的事情?在善良的这个过程当中又受到什么样的伤害呢?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?善良,我们把它做到一种升级,或者说讲到一种升华的时候,我们把它当作慈。慈啊,我们经常讲“慈母多败儿”那个慈啊。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有慈而没有智,它算不上真正的慈悲
-
因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影响情绪,该怎么办?
(常暘法师) 佛法教导我们要用智慧和慈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,改变我们负面的思维模式,放下我执,扩大心胸。只有如此才能令我们的心越来越强大,越来越光明。你太关注别人的看法,都是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的舞台中,捕风捉影,猜测妄想。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他人的眼光支撑的牢笼,其实这种烦恼都是自找的。因为你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一样的,同样的一个人,在不同的时间点,你在他心中的感受包括定位都是不一样的。
-
清明除了祭先祖,还应将先辈们的精神继承下去
(如觉法师) 春花烂漫,春水潺潺,绿叶成荫,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,又到了清明时节,数千年来,为追思先辈,聊表孝忱,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祀,如古人诗云:“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;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”清明期间,很多家庭都携家带口,去到先辈墓地,扫墓祭祀,并祈望祖灵祐护后辈们平安健康。
- 区域:中国·广东·汕头
- 流通处:15913912932
- 建议:jianyi@gming.org
- 站务:admin@gming.org
- 客服邮箱:hy@gming.org
- 友情链接:13006590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