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禅”、“当下”都是活的,生命的活力是无限的多!禅与生命是一体的。应该用禅去引导人解生命、安顿生命、主宰人生未来幸福。人生与禅合在一体,必定会安稳平静、逍遥自在、活泼洒脱、随和随缘清静自在、觉悟的。要想主宰自己的生命,一定要具备觉悟、自在、安定的头脑。
师父:有的人会问,“师父,你说的是与外相佛相应,还是内在佛相应?”——我说的“外相佛”和“内在佛”,你们知道什么涵义吗?咱们现在探讨一下,与佛相应,到底讲的是哪尊佛?众人:自性佛。师父:自性佛?自性佛在哪里?我现在问的是,“念得与佛相应,是与哪尊佛相应?是内在佛,还是外相佛?”
以前有人送我一块绣品,手工刺绣,精美绝伦;令我大开眼界,爱不释手。此人高大魁梧,却又温文尔雅;外有男子之气概,内有女子之细腻。粗中有细大丈夫,文武双全真豪杰;这样的男人,世间少有。由于体格粗壮,说明他很健康;性情温和而不粗鲁,看出他很文雅。所以,与他交往的,大多是文雅之士,高尚之人。
学佛是通过建立信仰,让我们在佛法智慧之光照耀下,断除无始以来的黑暗烦恼,在佛陀慈悲利生的大爱精神感召下,发起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无上悲愿,在自利和利他的过程中积聚菩提资粮。要做到这些,需要从四个方面去成就,如《菩提资粮论》中说:“为法不为利,为德不为名,欲脱众生苦,不欲自身乐。”
“礼”是表相的礼仪,表相的礼仪是内心恭敬心的体现,恭敬心是礼节产生的根源,只要心有恭敬,表相自然有礼有节。印光大师有言:“有一分恭敬,则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;有十分恭敬,则消十分罪业,增十分福慧。”所以,无论做什么事,能否得到最大的利益,就看我们是否具足恭敬心
众生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执着于五蕴的身心世界为真我,殊不知,此五蕴身心世界本是因缘和合的产物,并无真实的体性,当我们过于执着这个假相的五蕴身心世界,就会产生无尽的痛苦。由此可知,这个五蕴的身心世界是痛苦的根本,佛法称之为苦本。而为了满足这个苦本对欲望的种种希求,假我就会指导身口意造作种种恶业,恶业又会导致我们陷于种种的痛苦之中。所以,要想解决这些痛苦,就需要对五蕴和合的身心世界有正确的认识。
善士问:佛陀说末法时期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”,请问法师,该如何区分什么是正法,什么是邪师?达照师答:这个最主要的评判方法就是三法印和一实相印,符合三法印的说法都是正法,大乘佛法符合一实相的说法也是正法。所以我们首先要把三法印和一实相印先要学懂。
“随喜赞叹”这四个字,最初出自于《杂阿含经》的“示教利喜,随喜赞叹”,后来,大乘佛教中的普贤菩萨在“十大愿王”中的第五大愿也说“随喜功德”。按照普贤菩萨的说法,能够真心赞美,并随喜别人的功德,即是行善,因此,赞叹之人也会获得与行善之人一样殊胜的福德,这就是人们常说“随喜赞叹”的根本原因。
“和尚”有力生、亲教师、依学等多义。力生即弟子的法身慧命凭借和尚之力而得以生长。《舍利弗问经》云:“夫出家者,舍其父母生死之家,入法门中受微妙法。师之力也,生长法身,出功德财,养智慧命,功莫大也。”
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,佛弟子间的初见,总有一种别样的默契,有很多想要交流的话题,比如:什么时候开始学佛的?因为怎样的因缘?皈依了吗?皈依师是谁?平时都做哪些功课?对XXX问题是如何看的?就是在这样的交流、分享中不断增进法情,促进彼此的修行。
小时候,看到有人死不悔改,别人就会说他顽固不化;要是年纪大点,就会说他老顽固。因为他愚安而保守昏味,固执而不知变通;所以称之为愚顽不灵,固执已见。而顽强之人,对于邪恶,态度强硬,坚持真理;对于逆境,坚忍强勇,不被动摇。所以,顽强之人,百折不挠,成功率高;顽固之人,不知悔改,后患无穷。
念头分两种:有念、无念。这两种都要教它不生才称之为一念不生。有念若生,落入常边,执著就是常见;无念若生,落入断边,执著就是断见。这两种常见、断见都是邪见。有念、无念都不生,离两边契中道,这才是正见。 如何不生这两种念呢?念佛!持名念佛蕴含着甚深的道理。当念佛名号一心不乱的时候,一丝杂念没有,契合于无念;佛号念得清楚,契合于念。这样用功下去,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。念而无念,虽念而非常;无念而念,虽无念而非断。念即无念,则非念;无念而念,则非无念。非无念就是念,非念就是
如何能明白自己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是许多人思考过的问题,其实佛教对这个问题相当的明确。只要我们了解“业力”这个观念,三世因果就会彻底明白。什么是“业”?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简单,佛教对世界的总结可以概括为“缘起性空”四个字。
我不敢给你一个肯定的答复啊,或者说我不知道。但消不消业,我们都要经历。所以说,面对病苦的时候,我们还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,还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去面对,可能会好一点儿。但是它消不消业呢?这个确实我不知道。但是,是不是要承受呢?那这个是肯定的,每个人都要承受,不消业你也得承受,是不是?你说人在这个世间谁不生病,谁都要生病啊。
前往寺院参加法会时,你看到的法师身着祖衣,威仪具足,令人一见便生虔敬之心。但许多不太了解佛教的人会好奇:没有法会时,我见到的法师并非都身着祖衣啊!事实上,受各种因素影响,当今出家人所穿衣服并非祖衣一种,大体上可分为两类。
复有十业。能令众生得丑陋报。一者好行忿怒。二者好怀嫌恨。三者诳惑于他。四者恼乱众生。五者于父母所。无爱敬心。六者于贤圣所。不生恭敬。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。八者于佛塔庙断灭灯明。九者见丑陋者。毁呰轻贱。十者习诸恶行。以是十业得丑陋报。
在日常生活中,当我们吃到好吃的美食,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事情,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,很多学佛的人也是这样,觉得“佛法难闻今已闻”,今生得遇正法是一件因缘殊胜的事情,所以总是迫切地想要,把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分享给身边的人。
我们诸位道友,现在要是去帮助别人,劝化别人也信或是学佛,你自己没有得到力量,人家不信你,不听你的话。你说出的话,别人不尽信,也不恭敬你。你本来是想弘扬佛法、帮助别人,可人家不信你,你有什么办法?因缘也不成熟啊!不用说我们一般人,如果因缘不成熟,大德也如是。
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:“佛度有缘人”。意思就是说:佛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,其对众生的加持、护佑还有教化是否有效,取决于众生与佛菩萨的缘分和对佛菩萨的信心。那么,什么是佛缘?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跟佛有缘呢?跟佛菩萨长得像算是有佛缘吗?
你懂得“莫造口业,广积口德”这个道理吗?对于此问题,想必大部分佛弟子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:谩骂、侮辱他人?说大话、吹牛皮?满嘴谎言毫不心虚?挑拨离间、搬弄是非?
信愿行三资粮中,“愿”是一个中间环节。当这种强烈的愿望,这种欣求心、厌离心真正生起来的时候,对娑婆世界自然就没有贪恋。本来放不下的世间五欲,只要能通过闻思教理抉择,生起真正的信心,原来放不下的自然也会放下,原来舍不得的也能舍得了,这就说明有真信切愿了。
关于“说话”这件事你有没有过下面这些经历:小时候,被长辈责怪“你这孩子,嘴怎么这么不甜?”长大一点,与人交往,隐隐觉得自己词不达意,也许,还被人冠上“话题终结者”“情商不高”等称号。即便接受再多“说话技巧”的培训也总是觉得不太自然,无数次努力后又挫败,不得不接受“嘴笨”的事实,也会安慰自己是“嘴笨心真”。
我们来到这个世间,目的何在?意义何在?价值何在?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三桩事情疏忽了,我们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,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,糊里糊涂来到世间,也糊里糊涂死掉,死了之后又糊里糊涂搞轮回,你说多可惜!
生死轮回太苦,成佛又太遥远,我们还有地方去吗?当然有——净土!这是所有佛弟子做梦都想去的地方,你知道净土到底是怎样的吗?超升到了净土就一劳永逸了吗?净土其实并不单指西方极乐净土,而是诸佛在过去修行菩萨道时,发起净化佛国土、成就众生的誓愿,通过无量永劫的积功累德,建立成就的庄严清净世界。
闻如是。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是时佛告诸比丘众。当知食以节受而名损佛言。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。智者消息意度弘廓。则有五福德道。何谓为五。一曰施命。二曰施色。三曰施力。四曰施安。五曰施辩。何谓施命。一切众生依食而立身命。
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、无难、无障,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,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,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,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,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,烦恼和痛苦也于暗处慢慢滋生,于生活,徒增烦恼,于修行,难得解脱。
“中住菩萨”,“中”是菩萨道的中道智慧,“住”是安住。菩萨安住在中道实相的智慧之中,不住有,也不住空,可以说是心无所住。此时的中道即是“真如实相”;此时的心即是“真空妙有”之真心。菩萨明了,“真空”是一切现象界的本质,但又不否定一切现象界客观存在的“妙有”,犹如莲花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真如“不变随缘”,“不变”是其本体,“随缘”是其妙用,一切万法皆从真如生。
学习佛法有没有次第?其实这个也很重要。我把它分为四个步骤:第一步,要亲近善知识;第二步,要听闻正法;第三步呢,如理思维;第四步呢,法随法行。你首先要找到一个善知识。就是他能懂佛法,他能教你法,一定是正知正见的,这就是善知识。那我们找这个善知识干嘛呢?亲近善知识干嘛呢?就是为了听闻正法。如果不听法,你找善知识就浪费掉了,就没有意义。所以找到善知识,就是因为他能给你开示,能引导你,能给你讲正法,能让你的生命的走向
极乐世界不是没有三恶道吗?为什么那里会有动物呢?它是阿弥陀佛的神力变化所致,不是受身、恶道之鸟。蕅益大师是这样解释的,他说往生在极乐世界所现的这些有情,白鹤、孔雀都是性德的美称,不是恶趣之身。什么叫性德的美称?就是阿弥陀佛的自性当中所度化众生的一种现象,或所现的一种妙相。
学佛以后,我们走的是一条逆行的道路。什么叫做逆行啊?就是时常跟我的心是违背的,比如我今天特别想要去喝酒,这个时候,其实就是在与我的心在作违背,我所有的财色名食睡的追求、我所有欲望的追求、我所有贪嗔痴的追求,那么在佛弟子的这种概念当中,我们都要去远离、都要去逆行、都要去破斥,那这个时候就是一条逆行的道路。